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决定性的胜利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739期。本期我们将聚焦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最为关键的历史事件之一。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展开了决战,最终秦军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这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这场战役的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深思。在长平之战中,赵军约有40万人被秦军俘虏,而秦军主帅白起下令将这些俘虏活埋。让人疑惑的是,这些赵军士兵实际上具备一定的战斗力,如果能被转为秦军的兵员,岂不是能够有效填补秦军的伤亡并增强其战力?白起为何没有这么做呢?
白起的选择:为何杀俘?
展开剩余81%白起,作为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其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无可挑剔。然而,杀俘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选择,尤其是在战国这样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事实上,杀俘一向被视为不祥之兆,特别是当这40万赵军士兵并非普通士兵,而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精锐部队。白起虽然深知这种做法的弊端,但却有三个重要原因促使他做出了这个决定。
第一:秦国的军功封赏制度
首先,秦国有一套特殊的军功封赏制度。白起带领50万大军在长平取得了巨大胜利,而秦国的封赏标准通常是依据斩杀敌军人数来计功的。白起若想回国后获得应有的荣誉,必须要有确凿的战果——也就是“斩首数”。没有这些战功数据支持,白起不仅无法获得晋升,甚至会失去自己的威信,失去士兵们的支持。在这种制度的压力下,白起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以确保战功的数量能够达到封赏标准。
第二:40万赵军俘虏的庞大数字
其次,40万赵军俘虏的数字实在过于庞大。此战役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记录——史上首次出现了俘虏40万人的情况。即使是一些普通的战俘,如果数量较少,还能考虑将其纳入自己的队伍来弥补损失。然而,40万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从战力、后勤还是管理角度来说,都是一笔庞大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当时秦国这样一个人口有限、资源稀缺的国家来说,如果将40万赵军带回咸阳,万一发生叛乱,根本无法控制局势。此外,战国时期,国家间的敌对与联盟错综复杂,赵国若与其他国家结成合纵,或许会有一部分赵军内部成员通过潜伏在秦国中反戈一击,造成不可预知的危险。
第三:粮食供应的困境
第三,秦军自身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长平之战的爆发,是由于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而起,而这一问题本身又是魏国引发的连锁反应。在这场战斗之前,秦赵两国已经对峙多年,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和民力。即便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获得了胜利,但他们的兵员也遭受了不小的伤亡,而自身的粮食补给已经捉襟见肘。如果要额外为40万俘虏提供食物,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此,活埋俘虏成了白起最为实际的选择。
更何况,这些赵军战俘在投降前已经忍饥挨饿,身体状况堪忧。许多战俘已经因伤病无法治愈,若带回秦国,虽然勉强能够维持兵员数量,但这些人并没有太大的战斗力,也难以为秦国的军事力量作出贡献。
放回俘虏:不现实的选择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中,确实存在一些战胜方通过协议或主动放回俘虏来收买人心的做法,尤其是在俘虏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这样做能够增加敌方民众的信任。然而,面对40万的庞大俘虏,尤其是其中还有不少精锐的赵国骑兵,如果放回赵国,几乎等同于让赵国恢复元气,这对秦国来说无异于“白打了一场”。因此,从战略角度考虑,放回俘虏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事实上,白起也并非铁石心肠,他的选择虽然极端,但仍保留了部分人道精神。他仅释放了240名年纪不到十三岁的赵国孩童,这一举动多少体现了他的人道关怀。此外,这些儿童被释放回赵国,也起到了一个心理战的作用。通过让这些幸存的孩童回到赵国,白起希望借此向赵国民众传递一个信息:秦军实力强大,赵国若再与秦作对,必将迎来灭顶之灾。
总结:白起的战略抉择
通过杀俘,白起不仅想要震慑赵国,还试图通过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促使赵国放弃抵抗、减少进一步的战争冲突。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虽然这一决策极为残忍,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几乎是秦国君臣最为合适的选择。
无论是为了军功的封赏、为了避免过度风险,还是为了降低粮食消耗,白起的决策都可以被看作是出于对整体战争局势的深刻理解。长平之战的胜利不仅让秦国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更为秦国最终一统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致力于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更多精彩的历史细节。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