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稍微了解明朝的历史,就会对一个职业印象深刻,那就是锦衣卫!
在整个大明王朝的漫长岁月里,锦衣卫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与东厂合称“厂卫”,共同维护皇权,成为当时独特而强大的特务力量。锦衣卫巅峰时期人数高达十五万之多,几乎可视为一支特殊的军事力量。
然而,明朝覆灭之后,锦衣卫却如同凭空消失一般,让人不禁好奇,这支神秘的组织最终都去了哪里?
从本质上来说,锦衣卫就是明代的“特务机关”,功能类似于后来国民党时期的军统机关。他们在侦查、情报搜集和暗杀方面堪称一流,但在大规模军事作战方面,则几乎不堪一击,甚至只能算是“幼儿园水平”。
最初,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是为了达到几个目的:一是监察百官,防止官员贪腐;二是负责侦查、抓捕和审问疑犯;三是收集各类情报,维护皇权安全。在朱元璋时期,著名的“四大案”执行过程中,锦衣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执行作用。
展开剩余83%朱元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极具智慧,他隐约察觉到锦衣卫这柄双刃剑的危险性。因此在1387年,他果断下令废除锦衣卫,从此这一机构一度成为传说中的存在。
后来,明成祖朱棣登基后,重新启用了锦衣卫。他这位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来监控那些可能不服自己统治的势力,同时也需要锦衣卫继续侦查建文帝的消息。于是,锦衣卫重新恢复运作,直到明朝覆灭,这一职业一直存在。
锦衣卫的最辉煌时期当属嘉靖年间,那时的锦衣卫首领陆炳权势滔天,甚至超越了东厂的权力,成为朝中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到了明朝末年,锦衣卫的整体实力与嘉靖时期相比已经大为削弱,人数远不及巅峰时的十五万之众。
1644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抵达居庸关。负责守卫的监军太监杜之秩和总兵唐通看到李军阵容严整,装备精良,便选择投降。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由姓朱的地主换成姓李的地主罢了,谁强大就投靠谁。
唐通等人的投降引发连锁反应,京城的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很多士兵纷纷溃散。剩下的部分士兵试图抵抗李自成的军队,却很快被击溃。
此时,京城笼罩在恐慌气氛中,一些官员打算投降以保全自身。锦衣卫也纷纷选择躲避、藏匿或散去,毕竟三大营已败,他们再坚持也无济于事。
1644年3月18日夜晚,李自成军开始攻城,随后迅速进入北京城。这也与太监曹化淳主动开城门密切相关,他是个善于见风使舵的精明太监。
据传,当晚部分锦衣卫进行了抵抗,但效果甚微。不过这一说法带有野史色彩,正史中无确切记载。
3月19日,李自成亲自进驻北京城。
锦衣卫作为特务机构,明朝一旦灭亡,成员们几乎无不思考如何自保。生存下去的方式无非是变换身份、逃亡、转行或投降。这些情况当时屡见不鲜。
可以说,李自成大军入城时,锦衣卫大部分人员选择自动溃散,正如三大营的崩溃。三大营都已不堪依赖,锦衣卫怎可能逆流而上,拼死抵抗?
当时,一厂一卫中能逃的逃了,能散的散了。
到了明末,锦衣卫的权势已大不如前,地位低于东厂。甚至在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手中,锦衣卫的许多事务都被左右。时任锦衣卫首领田尔耕甚至“认贼作父”,将魏忠贤当成了干爹。
最后一任锦衣卫都督是骆养性,这个人家族四代皆为锦衣卫,可以称得上是锦衣卫世家。
李自成入主北京后,骆养性遭受农民军残酷拷打,遍体鳞伤,最终以三万两银子求得保命。
李自成失败后,清军入京。骆养性率领残余锦衣卫向清朝投降,成为清朝官员。
值得一提的是,多尔衮对骆养性极为器重,不仅保留其原职,还委任其总督天津等地军务,骆养性一时间风头无两。
有人或许会问,清朝也有锦衣卫吗?
的确有,清初参考了明朝模式设立了锦衣卫,但仅一年后便改名为“銮仪卫”,职能也由特务机关转变为皇帝的卫队,负责皇帝安全和出行仪仗事务。
锦衣卫是明朝时代孕育的机构,深度契合明朝官僚体系,因此其在清朝无法长久延续,仅维持了一年便被改制。
明朝灭亡固然事实,但南明政权很快在混乱中崛起。
此时,一名锦衣卫官员看准时机,拥戴南明第二任皇帝隆武帝朱聿键,并被升任为锦衣卫佥事,这个人便是马吉翔。
随着马吉翔,一部分锦衣卫加入了南明政权体系。
一年后,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
马吉翔机敏转向,紧随南明永历皇帝,甚至追随至云南南部乃至缅北地区。
在永历帝身边,马吉翔权势极盛,掌控朝政大权,私下甚至有人称其为“马皇帝”,极其嚣张。
1661年农历八月二十日,缅王莽白以饮“咒水盟誓”为名,残杀了随朱由榔而来的四十二名大臣和太监,史称“咒水之难”。
其中就包括马吉翔。
之后,永历帝被缅王交给云南的吴三桂,半年后父子双亡于吴三桂手中。
南明灭亡,马吉翔死亡,皇帝被俘殒命,随南明南迁的锦衣卫再无立足之地。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南明覆灭后,锦衣卫除了解散,无路可走,只能另谋生路。
明朝灭亡后,锦衣卫成员主要走向有三条:一是主动逃离,隐姓埋名变为百姓;二是随首领投降清朝,转为清军官员;三是少部分留在南明朝廷继续任职。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